English

顾颉刚在考辨古史上的贡献及其《古史论文选》

1999-10-22 来源:光明日报 王煦华 我有话说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他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八所大学任教授,并曾兼任北平研究院历史学组主任、交通书局编辑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创办朴社、民俗学会、风谣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等,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并把他和别人研讨争论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1949年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点校《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顾颉刚对古史研究的贡献,主要是揭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充塞在古史中许多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扫清了道路。

1922年,顾颉刚在起草《最早的上古史传说》时,把《诗》、《书》和《论语》三部书中的古史观念作比较、发现禹的传说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的传说是春秋末年才产生的,伏羲、神农出现得就更晚了。于是他就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这个假设的意思是说: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是由先后的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不同的古帝神话传说中发生时代的先后次序和古书中所讲的古史系统排列的先后恰恰相反。次年,他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前记”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禹,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在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使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使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钱玄同认为这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意见,“真是精当绝伦”。胡适则说“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这三层意思都是治古史的重要工具”。

为了从杂乱的古史中分出信史与非信史、顾颉刚又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要打破四项非信史的基本观念:(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以上就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大致内容。郭沫若对它评价说:“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古史’,的确是个卓识。”

顾颉刚先生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发表以后,即从事于古史传说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考辨,后来也就没有回过头来对这一史观作理论上的深入系统的阐述。但他对古史考辨的历史作过深入的探索,编入《古史论文选》的《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就是论述这个时期古史考辨历史的。

1929年,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教中国上古史时,编著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一部书一部书地考辨其中古史传说,但并不是孤立地考证这些传说产生的时代,而是用历史进化论的方法探索其时代背景和承前启后的演变过程,以证明二千多年来公认的古代史实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史传说演变而成的。以后他又把讲义扩充,写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和《三皇考》两篇论文,进一步详尽地论述了战国、秦、汉间的三皇、五帝演化的历史,三皇则一直叙述到近代。

考订古书的著书时代,是研究古史传说演变过程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就是拿初步确定了的一些古书著作时代和书上所说的古史时代进行比较而发现的。那时顾颉刚排了两个表:一个是看书上说的什么就放在什么时代,例如置《三王历年纪》、《春秋命历序》于太古,置《尧典》、《舜典》、《皋陶谟》于唐、虞,置《逸周书》、《穆天子传》于西周;一个是看它们作于什么时代就放在什么时代,例如置《虞夏书》于东周,置《易传》、《竹书纪年》于战国、秦、汉间,置《命历序》、《五帝德》于汉,置《帝王世纪》、《伪古文尚书》于晋等。把这两个表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作得越后,越是排在前面。为此,顾颉刚对古书著作时代作了大量的考订。如关于《周易》经传的年代,顾先生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中,推定卦、爻辞作于西周初叶,《易传》则至早不得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关于《尚书》的著作时代,他在给胡适的《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中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分成三组;第一组包括《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辞》和《秦誓》十三篇,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为真。第二组包括《甘誓》、《汤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收誓》、《洪范》、《金滕》、《无逸》《君》、《立政》和《顾命》十二篇,他断定为东周间的作品。第三组《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三篇,他断定为战国、秦、汉间的作品。后来在《尧典著作时代考》又说《尧典》出于武帝中年以后。在《禹贡评注》中又考定《禹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作品。在《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中考证《艺俘篇》实作于殷、周之际。

顾颉刚先生考订的古书著作时代,当然不能都视为定论,而且在他自己的一生中也在不断的修订,但他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使存在的问题朝着解决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选入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揭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论定他在二十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